TimeWaver 的歷史
及科學背景
189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首次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他深入研究人類的心理。1896
安托萬-亨利·貝克勒爾 (Antoine Henri Becquerel), 瑪麗·居里 (Marie Curie)

安托萬-亨利·貝克勒爾偶然發現了放射性,並將其稱為「鈾輻射」。一年後,作為貝克勒爾的博士生,瑪麗·居里繼續研究鈾輻射,並發現了其他放射性物質。然而,放射性衰變無法預測,遵循的並非因果過程,而是非因果過程。從那時起,必須開發全新的解釋模型。自 1896 年起
突破性發現
量子物理學的突破性發現假設:現實的最深層次不是物質,而是信息。如此一來,物質與心理之間的分界就不復存在了。
1900
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普朗克輻射定律,並以其量子假說為現代量子物理學奠定了基礎。他受到了當時尚不為人知的愛因斯坦的工作啟發。1900 – 1945
革命性的發現
量子物理的革命性發現提出了一個新的範例,構成了今日自然科學的基礎:現實的最深層次不是物質,而是信息。
1905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擴展了普朗克的模型,解釋了光電效應,並因這項研究獲得諾貝爾獎 – 這標誌著量子物理學的誕生。.自 1905 年起
革命性的發現
物理學不得不摒棄既定的因果關係原則。愛因斯坦和當時許多其他著名的物理學家都在研究一個數學規則,把物理學的四種基本力量集合在一起。一個「世界公式」是無法發展出來的。
1906
弗洛伊德 (S. Freud) 和他的同事榮格 (C. G. Jung)
弗洛伊德和他的同事榮格彼此認識。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們進行了深入的專業交流。
1906 – 1924
弗洛伊德 (S. Freud) 與榮格 (C.G. Jung)

弗洛伊德建立了「意識」與更大且更具影響力的「無意識」之間的區別,並提出了人類心理的結構模型。榮格則發展出「集體無意識」模型及原型理論,從而將心理學引入新的形而上學層面。1912
亞歷山大·古爾維奇 (Alexander Gurwitsch)
亞歷山大·古爾維奇於1912年發表了他的形態場理論,並於1923年在洋蔥細胞中發現了光子發射現象。隨後,生物物理學家弗里茨·A·波普 (Fritz A. Popp)教授通過實驗證明了人類的這種發射現象,並進一步建立了他自己的生物光子學理論。1924
維爾納·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維爾納·海森堡建立了理論量子力學,為未來的核物理學提供了決定性的推動力。1924 - 1931
許多知名物理學家
量子物理學的「狂飆突進」時期。尼爾斯·波爾 (Niels Bohr)、維爾納·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沃爾夫岡·泡利 (Wolfgang Pauli)、卡爾·弗里德里希·馮·魏茨澤克 (Carl Friedrich von Weizsäcker) 以及許多其他著名物理學家進行持續的科學交流。
1925
沃爾夫岡·泡利 (Wolfgang Pauli)
諾貝爾獎得主沃爾夫岡·泡利引入了第四個量子數來描述原子中的電子,從而解釋了元素的穩定性。©Author unknown, Wolfgang Pauli, CC BY 4.0
1930
沃爾夫岡·泡利 (Wolfgang Pauli)
1930年,沃爾夫岡·泡利提出了中微子假說,通過引入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來解釋放射性衰變。
1931
卡爾·弗里德里希·馮·魏茨澤克 (Carl Friedrich von Weizsäcker)
卡爾·弗里德里希·馮·魏茨澤克研究量子理論的哲學層面。©Hilberath, Kurt, Bundesarchiv B 422 Bild-0174, Carl Friedrich v. Weizsäcker, CC BY-SA 3.0 DE
1932
沃爾夫岡·泡利 (Wolfgang Pauli) 與卡爾·榮格 (C.G. Jung)
沃爾夫岡·泡利與卡爾·榮格首次會面,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隨後的幾十年中,他們不斷交流思想,共同提出了共時性原則。該原則指出,同時發生或時間上接近的事件雖無因果關聯,但表面上似乎相關,實際上僅僅通過意義相連。在接下來的數年裡,榮格成功地通過經驗證明,不僅存在主觀的無意識,還存在一種客觀的集體無意識,它將整個人類聯繫在一起。
1938
奧托·哈恩 (Otto Hahn)
奧托·哈恩發現了核裂變。最初,人們主要關注的是核能的和平用途。1943
尼爾斯·波爾 (Niels Bohr) 與埃爾溫·薛丁格 (Erwin Schrödinger)

尼爾斯·波爾和埃爾溫·薛丁格,作為量子物理學的共同創始人及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提出量子過程代表了物質與意識之間的界面。1945
廣島原子彈爆炸
1945年歐洲戰爭結束,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的投放成為人類歷史上的轉折點。最終,這一事件之所以能夠發生,正是因為量子物理學的發展。同時,這也成為科學和該領域研究的轉捩點。1952
沃爾夫岡·泡利 (Wolfgang Pauli) 與卡爾·榮格 (C.G. Jung)
沃爾夫岡·泡利與卡爾·榮格共同出版了《自然與心靈的詮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Nature and the Psyche) 一書,在書中他們具體闡述了共時性原則。
1961
羅伯特·G·賈恩 (Robert G. Jahn)
普林斯頓大學的G·賈恩教授創立了普林斯頓工程異常研究實驗室(PEAR)。他在既有的科學界之外進行研究,數十年來致力於研究心理對物理隨機和噪聲過程的影響力。1969
布爾克哈德·海姆 (Burkhard Heim)
基於愛因斯坦的研究,物理學家布爾克哈德·海姆(曾於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師從沃納·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首次發展出一種統一場論,並定義了物理信息場。在最終版本中,布爾克哈德·海姆的模型包含12個維度,因此解釋了宇宙。該模型區分了物理現實與意識的現實。1980
戴維·玻姆 (David Bohm)
1980年,量子物理學家戴維·玻姆出版了《整體性與隱含秩序》(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 一書。玻姆發現的結構定義了顯性秩序與隱性秩序,並為之提供了數學形式。他認為,隱性秩序始終存在,且無法被客觀化。在書中,他也描述了內隱意識作為自我意識的基礎。他的理論仍然是量子理論中最有前景的解釋之一。1981
魯珀特·謝爾德雷克 (Rupert Sheldrake)
英國生物學教授魯珀特·謝爾德雷克透過其研究與出版物使「形態場 (morphic fields)」的概念在國際間廣為人知。©Zereshk, Sheldrake TASC2008, Rupert Sheldrake, CC BY 3.0
1989
馬庫斯·施米可 (Marcus Schmieke)
馬庫斯·施米可,TimeWaver 技術的發明者,在學習物理和哲學後,於印度的多個修道院生活了十二年。在此期間,他深入研究了吠陀哲學和占星術等領域。將自然科學與哲學相結合,成為他人生的指導原則。1994
科學著作
馬庫斯·施米可致力於將自然科學與哲學相結合,延續1945年前著名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他專注於彌合物理學與心理學、心靈與物質之間的鴻溝。
1995
自然科學與意識
《自然科學與意識:最後的秘密》(Naturwissenschaft und Bewusstsein: Das letzte Geheimnis) 是馬庫斯·施米可的首部重要著作,旨在構建物理學與哲學之間的橋樑。1996
吠陀學院基金會 (ConScience e.V. 自 2018 年起)
吠陀學院的成立(在放射性發現100年後):
出版物、研討會、網路研討會、講座系列,涵蓋梵文、瑜伽、阿育吠陀、印度占星術、印度建築的研究。2012年更名為 ConScience。由於許多研究領域超出了吠陀知識的範疇,吠陀學院於2018年更名為 ConScience e.V.
1997
馬庫斯·施米可的著作《生命的領域》(Das Lebensfeld)
《生命的領域》結合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基本原理與對生命的靈性觀點。1998
馬庫斯·施米可與布爾克哈德·海姆會面

這次會面促成了密切的交流。對於馬庫斯·施米可來說,布爾克哈德·海姆的12維模型構成了信息場分析的科學基礎,也是 TimeWaver 系統開發的理論基礎。2002 – 2007
羅伯特·G·賈恩(Robert G. Jahn)和尼古拉·科茲列夫(Nikolai Kozyrev)

將羅伯特·G·賈恩教授的研究與俄羅斯天體物理學家尼古拉·科茲列夫的研究成果相結合,最終帶來了突破性進展。時間在物質與信息場之間的交流中被賦予了關鍵作用。通過整合兩個科茲列夫鏡,TimeWaver 技術變得切實可行。出現的非因果物理效應在 TimeWaver 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如今,TimeWaver的硬體和軟體已經面世,能夠將人與信息場連接起來。2007
成立 TimeWaver
在柏林創立 TimeWaver 公司,並在德國進行首批 TimeWaver 系統的生產和開發。首款 TimeWaver 系統推出後,即獲得了即時且持續的成功,激勵了進一步的研究與產品開發。2009
IACR(應用意識研究所)
在柏林成立了 IACR(應用意識研究所),專門研究物質與意識之間的相互作用。2012年,IACR 啟動了「單電子意念開關實驗」。
2010
克蘭茲林 (Kränzlin) 城堡
TimeWaver 遷至克蘭茲林城堡,並持續至今。2010 - 2024
開發了多種應用於信息場技術和頻率應用領域的 TimeWaver 系統

TimeWaver成功開發了多種系統,不僅用於專業的身心健康領域,還涵蓋商業、教練輔導、家庭分析和個人成長。這些系統在國際上銷售,並在全球範圍內對用戶進行專業培訓。
從2010年起,TimeWaver 的開發團隊致力於將頻率應用整合到 TimeWaver 系統中。其結果是 TimeWaver Frequency 系統 已經開發完成。下一個里程碑已達成:頻率應用的信息場分析。
該 TimeWaver Frequency McMakin 系統 由美國的卡羅琳·麥瑪欽 (Carolyn McMakin) 博士合作開發,基於她自1996年以來在頻率特定微電流(FSM)領域的經驗。
與 TimeWaver BIZ在商業領域及 TimeWaver Coaching 模組, 隨後幾年內,針對信息場分析的重要新應用持續開發中。
2013
TimeWaver Home
開發了 TimeWaver Home 系統,一款用於家庭應用的緊湊型TimeWaver技術設備。2013
全球地球療癒計畫 (GEHP)
全球地球療癒計畫 (GEHP) 由 亨德里克·特魯古特 (Hendrik Treugut) 博士、湯瑪斯·巴沙布 (Thomas Baschab) 和 馬庫斯·施米可發起,並獲得合作夥伴 羅傑·尼爾森 (Roger Nelson) 博士和 布倫達·鄧恩 (Brenda Dunne) 的支持。
2013
克里斯蒂安·哈爾珀 (Christian Halper)
企業家、素食先驅及餐廳經營者克里斯蒂安·哈爾珀加入公司,成為投資者和合夥人。2015
馬庫斯·施米可所著的《量子天才第二春》(The Second Path) 一書
《量子天才第二春》描述了馬庫斯·施米可的發現、洞見與發展的人生旅程。2015
LevelWave 模組 / RealTimeWaver
經過多年與薩賓娜·韋伯 (Sabine Weber) 的合作開發,TimeWaver LevelWave 模組即將完成,擴展至多達650億個信息單元。同時,RealTimeWaver也已發布,實現了信息場中過程的實時監控。
2017
馬庫斯·施米可所著的《跟隨內在之道》(Follow the Inner Path) 一書
《跟隨內在之道》是《量子天才第二春》一書的續集,揭示了塑造並啟發馬庫斯·施米可的深層內在洞見。2017
TimeWaver Pro 軟體
TimeWaver Pro 軟體正式推出,標誌著 TimeWaver 軟體進一步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017
ECR(存在主義意識研究)研究所成立
存在主義意識研究所是在Veden-Akademie e.V. 的贊助下成立,旨在組織意識研究主題的研討會、大會和講座,並與其他組織建立聯繫。2017
Healy 的問世
首款採用信息場技術並由智能手機控制的可穿戴醫療設備 Healy 正式推出。2018
第一屆 ECR 研討會
第一屆 ECR 研討會有許多人文學者和自然科學家參加;在 Bad Nauheim 舉行的第一屆意識世界會議有 300 多人參加。
2019
Healy World 網絡的成立
在超過20個國家,Healy World 成功作為國際網絡啟動,以 Healy 為主要產品。同時推出 Healy 手錶。2020
Healy World 網絡
Healy World 網絡 慶祝會員突破200,000人。.
2021
EQTC 課程:由七位國際教授主講的關於意識與量子物理學大學課程
2021年4月至6月,馬庫斯·施米可與七位國際教授共同舉辦了一門名為「量子理論向意識的擴展」的證書課程,吸引了100位學員參加。2021
科學與醫學網絡和伽利略委員會與 ECR 的合作
與國際科學與醫學網絡及伽利略委員會緊密合作
2023
美國上市
TimeWaver 系統在美國正式推出2025
產品發佈:TimeWaver MobileQuantum
信息場技術的未來,現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