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Waver 的歷史
及科學背景
189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96
安托萬-亨利·貝克勒爾 (Antoine Henri Becquerel), 瑪麗·居里 (Marie Curie)
自 1896 年起
突破性發現
量子物理學的突破性發現假設:現實的最深層次不是物質,而是信息。如此一來,物質與心理之間的分界就不復存在了。
1900
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1900 – 1945
革命性的發現
量子物理的革命性發現提出了一個新的範例,構成了今日自然科學的基礎:現實的最深層次不是物質,而是信息。
1905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自 1905 年起
革命性的發現
物理學不得不摒棄既定的因果關係原則。愛因斯坦和當時許多其他著名的物理學家都在研究一個數學規則,把物理學的四種基本力量集合在一起。一個「世界公式」是無法發展出來的。
1906
弗洛伊德 (S. Freud) 和他的同事榮格 (C. G. Jung)
弗洛伊德和他的同事榮格彼此認識。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們進行了深入的專業交流。
1906 – 1924
弗洛伊德 (S. Freud) 與榮格 (C.G. Jung)
1912
亞歷山大·古爾維奇 (Alexander Gurwitsch)
1924
維爾納·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1924 - 1931
許多知名物理學家
量子物理學的「狂飆突進」時期。尼爾斯·波爾 (Niels Bohr)、維爾納·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沃爾夫岡·泡利 (Wolfgang Pauli)、卡爾·弗里德里希·馮·魏茨澤克 (Carl Friedrich von Weizsäcker) 以及許多其他著名物理學家進行持續的科學交流。
1925
沃爾夫岡·泡利 (Wolfgang Pauli)
©Author unknown, Wolfgang Pauli, CC BY 4.0
1930
沃爾夫岡·泡利 (Wolfgang Pauli)
1930年,沃爾夫岡·泡利提出了中微子假說,通過引入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來解釋放射性衰變。
1931
卡爾·弗里德里希·馮·魏茨澤克 (Carl Friedrich von Weizsäcker)
©Hilberath, Kurt, Bundesarchiv B 422 Bild-0174, Carl Friedrich v. Weizsäcker, CC BY-SA 3.0 DE
1932
沃爾夫岡·泡利 (Wolfgang Pauli) 與卡爾·榮格 (C.G. Jung)
沃爾夫岡·泡利與卡爾·榮格首次會面,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隨後的幾十年中,他們不斷交流思想,共同提出了共時性原則。該原則指出,同時發生或時間上接近的事件雖無因果關聯,但表面上似乎相關,實際上僅僅通過意義相連。在接下來的數年裡,榮格成功地通過經驗證明,不僅存在主觀的無意識,還存在一種客觀的集體無意識,它將整個人類聯繫在一起。
1938
奧托·哈恩 (Otto Hahn)
1943
尼爾斯·波爾 (Niels Bohr) 與埃爾溫·薛丁格 (Erwin Schrödinger)
1945
廣島原子彈爆炸
1952
沃爾夫岡·泡利 (Wolfgang Pauli) 與卡爾·榮格 (C.G. Jung)
沃爾夫岡·泡利與卡爾·榮格共同出版了《自然與心靈的詮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Nature and the Psyche) 一書,在書中他們具體闡述了共時性原則。
1961
羅伯特·G·賈恩 (Robert G. Jahn)
1969
布爾克哈德·海姆 (Burkhard Heim)
1980
戴維·玻姆 (David Bohm)
1981
魯珀特·謝爾德雷克 (Rupert Sheldrake)
©Zereshk, Sheldrake TASC2008, Rupert Sheldrake, CC BY 3.0
1989
馬庫斯·施米可 (Marcus Schmieke)
1994
科學著作
馬庫斯·施米可致力於將自然科學與哲學相結合,延續1945年前著名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他專注於彌合物理學與心理學、心靈與物質之間的鴻溝。
1995
自然科學與意識
1996
吠陀學院基金會 (ConScience e.V. 自 2018 年起)
吠陀學院的成立(在放射性發現100年後):
出版物、研討會、網路研討會、講座系列,涵蓋梵文、瑜伽、阿育吠陀、印度占星術、印度建築的研究。2012年更名為 ConScience。由於許多研究領域超出了吠陀知識的範疇,吠陀學院於2018年更名為 ConScience e.V.
1997
馬庫斯·施米可的著作《生命的領域》(Das Lebensfeld)
1998
馬庫斯·施米可與布爾克哈德·海姆會面
2002 – 2007
羅伯特·G·賈恩(Robert G. Jahn)和尼古拉·科茲列夫(Nikolai Kozyrev)
2007
成立 TimeWaver
2009
IACR(應用意識研究所)
在柏林成立了 IACR(應用意識研究所),專門研究物質與意識之間的相互作用。2012年,IACR 啟動了「單電子意念開關實驗」。
2010
克蘭茲林 (Kränzlin) 城堡
2010 - 2024
開發了多種應用於信息場技術和頻率應用領域的 TimeWaver 系統
TimeWaver成功開發了多種系統,不僅用於專業的身心健康領域,還涵蓋商業、教練輔導、家庭分析和個人成長。這些系統在國際上銷售,並在全球範圍內對用戶進行專業培訓。
從2010年起,TimeWaver 的開發團隊致力於將頻率應用整合到 TimeWaver 系統中。其結果是 TimeWaver Frequency 系統 已經開發完成。下一個里程碑已達成:頻率應用的信息場分析。
該 TimeWaver Frequency McMakin 系統 由美國的卡羅琳·麥瑪欽 (Carolyn McMakin) 博士合作開發,基於她自1996年以來在頻率特定微電流(FSM)領域的經驗。
與 TimeWaver BIZ在商業領域及 TimeWaver Coaching 模組, 隨後幾年內,針對信息場分析的重要新應用持續開發中。
2013
TimeWaver Home
2013
全球地球療癒計畫 (GEHP)
全球地球療癒計畫 (GEHP) 由 亨德里克·特魯古特 (Hendrik Treugut) 博士、湯瑪斯·巴沙布 (Thomas Baschab) 和 馬庫斯·施米可發起,並獲得合作夥伴 羅傑·尼爾森 (Roger Nelson) 博士和 布倫達·鄧恩 (Brenda Dunne) 的支持。
2013
克里斯蒂安·哈爾珀 (Christian Halper)
2015
馬庫斯·施米可所著的《量子天才第二春》(The Second Path) 一書
2015
LevelWave 模組 / RealTimeWaver
經過多年與薩賓娜·韋伯 (Sabine Weber) 的合作開發,TimeWaver LevelWave 模組即將完成,擴展至多達650億個信息單元。同時,RealTimeWaver也已發布,實現了信息場中過程的實時監控。
2017
馬庫斯·施米可所著的《跟隨內在之道》(Follow the Inner Path) 一書
2017
TimeWaver Pro 軟體
TimeWaver Pro 軟體正式推出,標誌著 TimeWaver 軟體進一步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017
ECR(存在主義意識研究)研究所成立
2017
Healy 的問世
2018
第一屆 ECR 研討會
第一屆 ECR 研討會有許多人文學者和自然科學家參加;在 Bad Nauheim 舉行的第一屆意識世界會議有 300 多人參加。
2019
Healy World 網絡的成立
2020
Healy World 網絡
Healy World 網絡 慶祝會員突破200,000人。.
2021
EQTC 課程:由七位國際教授主講的關於意識與量子物理學大學課程
2021
科學與醫學網絡和伽利略委員會與 ECR 的合作
與國際科學與醫學網絡及伽利略委員會緊密合作
2023